今天我们说起“四菜一汤”,更多指的是家常菜以及公务接待的菜式。但是在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四菜一汤”的意义可就复杂多了。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著名的“乞丐皇帝”,朱元璋从社会底层爬上了龙椅,他并没有从此过上穷奢极欲的人上人生活,相反,他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朱元璋对自己手下的官员们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这里就包括“四菜一汤”。
朱元璋明令,官员日常用餐(尤其是工作餐、公务接待)不得超过四菜一汤的标准。
展开剩余90%所谓“四菜”通常指的是两荤两素,有时候也可以根据时令和地方物产进行调整。
而“一汤”并不是燕窝汤、人参汤等奢华汤品,指的是普通的汤品。
一旦超过“四菜一汤”的规格,那就被认为是奢侈浪费。
朱元璋特别痛恨官员追求山珍海味、珍馐美馔。他多次下诏,严厉禁止官员在饮食上“穷极水陆”(即搜罗水陆各种珍稀昂贵的食材),认为这是严重的腐败和浪费。
他对官员之间的公务宴请和私人宴饮也进行了严格限制。规模不能过大,菜品不能超标,尤其禁止举办奢华无度的宴会。
为了以身作则,朱元璋不仅自己吃粗粮野菜,还在宫墙内开辟菜园,自耕自足。
在马皇后的生日宴上,朱元璋就直接用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招待百官。他还公开解释了每道菜的寓意:
萝卜:象征“药店无买卖”,即百姓安康;
韭菜:象征“长治久安”;
青菜:象征“两袖清风”;
豆腐汤:象征“公正廉洁”。
为了监督百官,朱元璋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如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特务机构锦衣卫),将官员的日常生活作风(包括饮食)也纳入监察范围。
在这一时期,如有官员饮食奢侈,就可以被弹劾。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对官员的饮食这么严苛呢?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自幼生活困苦,少年时父母兄弟死于饥荒和瘟疫,这些成了他的心魔。
当元朝官吏在江南宴饮作乐时,淮北正在易子而食。
他深刻地认识到,元朝亡于官吏腐败和鱼肉百姓。官员沉迷口腹之欲,必然消耗更多民脂民膏。严控饮食是“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更别说奢华的宴饮了,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行贿受贿、拉帮结派。限制宴饮规模也有打击朋党的政治意图。
同时,经历了长期战乱,明初时期民生更加艰苦,国库也已经空虚。
朱元璋限制官员饮食也是为了节约国家财政开支和减轻百姓负担,尽快恢复生产。
除此之外,朱元璋是通过武力夺取天下的,他对功臣勋贵和文官集团存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明文规定官员过清苦生活,既是树立自己“爱民如子”、“崇尚节俭”的明君形象,也是对官僚集团的一种规训和威慑。
想想看,连官员们日常吃什么都要被管,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可见一斑了。
如果有人挑战洪武大帝的权威,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洪武九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朱元璋下诏要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提出批评和建议。
山西平遥县学训导叶伯巨上书直言批评朱元璋施政过严,提到官员们动辄得咎,连“饮食之侈”都可能成为罪过——这也反映了当时饮食问题获罪的普遍性。
朱元璋看到奏疏大怒,叶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与叶伯巨几乎同时,浙江处州府学教授郑士利、郑士元兄弟也因“空印案”上书辩冤。
他们的奏疏中提到官员们“一衣一食,皆取给于民”,若稍有奢侈就会被治罪,同样印证了饮食问题是朱元璋整肃官员的一个重要抓手。
据记载,洪武三十年,刑部侍郎在宴席上摆了八道菜,违反了“四菜一汤”的规定,被朱元璋当场贬官,成为典型的案例。
这里不得不提洪武朝最著名的驸马欧阳伦案。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仗势不法,其中一项重要罪名就是生活奢靡,“饮食僭侈”。
他不仅违反茶马禁令走私牟利,其日常用度和饮食规格也严重超出了朱元璋的规定,成为其被赐死的罪状之一(当然,走私是主因,但生活作风问题被一并清算)。
再看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御制大诰》系列(《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里面多次提及官员因生活腐化、饮食无度而被治罪。
虽然具体姓名有时模糊,但明确记载了地方官员因在任所“盛张筵席”、“饮食奢侈”、“科敛民财以供享用”等罪名被处以重刑(如枭首、凌迟、充军等)。这些案例生动体现了朱元璋将饮食奢侈直接等同于贪腐并予以严惩的态度。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令,如同一双试图规范官场餐桌的“筷子”,然而,当那双执掌“筷子”的巨手松开,官宦人家的厅堂重现觥筹交错的景象,南京城的酒楼也不再缺达官显贵们的光顾。
筷子能管住一时的口腹,却终究管不住人心深处对享乐的向往和对权力的滥用。
这场由帝王意志发动的餐桌革命,终究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了一道深刻却未能持久的印记。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发布于:浙江省加杠杆怎么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